
2018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
发布时间:
2018-08-30 12:00
来源:

《地源热泵》杂志主编方肇洪教授在致辞中说:十年来,地源地源热泵高层论坛的举办见证了企业的成长壮大。地热产业发展势头正猛,前景光明,大有可为。地源地源热泵高层论坛将以10周年为起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致辞:当前我国地热能产业正处于“十三五”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地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将加速相关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
曹院士呼吁广大地热工作者,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热事业,一定要精益求精,把每一个项目都做成精品。

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致辞: 地源热泵和地热能行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表示,地球充电/热宝是以地球作为载体的“地热+”。希望国家和政府相关产业部门加以高度重视并让广大工作者投身到这一创新工作中来,早日做出有意义的成果。


曹院士发言现场,参会代表们纷纷用手机拍下精彩报告瞬间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路宏伟对江苏近几年的经验进行总结:行政推动、政策引导、标准的支撑、资金引领。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高质量发展:补短板,促协调,提品质,重实效。

永高公司总经理冀雄表示:永高股份作为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塑料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单位,也是全出更大的贡献。

中核坤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王志刚对行业发展研判断及公司战争法略公司发展规划总目标,即三年内市场占有率国内前三。

汪集暘:我们国家的中低温地源资源的发展非常快,从数量和质量上面应该说都是领先的。

李宁波:我们需要有自信,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而且,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特色,就是中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一定跟我们热泵技术结合起来。
李宁波:请问曹耀峰院士,对于规划出来以后进展的情况包括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建议。 曹耀峰:地热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地位贡献突出,地热在大气污染治理雾霾过程中贡献突出,二氧化碳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的指标。社会各类论坛和研究学校加入地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个工作做好。
李宁波:田主任一直从事地热的相关研究,希望你来谈一谈我们行业的应该注意哪些,下一步如何发展? 田廷山:地源资源开发到今天有几个特点:过去不利用的浅层和深层的作为优等资源作为开发,能源开发从集中式的开发变成分布式的开发。我们联合起来,在能源行业里头就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宁波:方肇洪教授对地源热泵这个行业的发展看法,怎么样能够适应现在国家对地热发展的要求。 方肇洪:我要告诉大家我们地源热泵的产业现在还是属于上升期。在中国来说。热电是走下坡路的技术,我们地源热泵是走上坡路的技术。
李宁波:徐院长从建筑行业,对我们地热对地源热泵有什么发展要求,怎么能够让绿色建筑和我们这些技术融合。 徐伟:现在主要有三个大方面的需求国家能源转型带来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供暖的方面趋势像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不管哪一种供热方式,我们可以用互联网精准监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李宁波:以江苏为例,这种冬冷夏热地区地源热泵怎么发展,怎么跟建筑更好地融合。
张建忠:我们江苏省现在地价涨得很快,对空调和地源热泵投入这一块是不利的因素。我们要从提升品质,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把工程质量做得更好。第二个就是系统的观念提出地热%20的模式,把整个地源热泵的整个造价降低下来,这样会提升我们的生存空间。
李宁波:下面有请陆特能源的王憬副总裁,现在好多公司在跑马圈地,你们是怎么做的?另外,有什么体会? 王憬:这个行业的本质从商业逻辑上面来讲就是一个工程模式,工程模式在中央空调这个产业里面他是一个从生命周期来讲是一个成熟期产业的发展阶段。从短期来讲我们没有这么乐观,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这个行业可以改变我们中国生活习惯。
李宁波:这次的地源热泵论坛我们行业里有很多细分的市场,包括我们的材料供应。 冀雄:我们是做输出水和气的塑料管道,塑料管道这个行业美国人正在搞贸易战,进口的设备和原料涨价。我们要根据工程的需求在新产品开发大力推进,我们在供应的前提下一定用品质创造未来。
李宁波:海利丰在地热的创新研发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你们把握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 胡德群:我们所有的企业来源于信心,“十三五”规划给我们提出很高的目标。所以,我们的机遇来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抱团取暖合作共赢把我们各个产业链进行优化。

挪宝公司副总裁蒋喜娟提出依托地方政府支持,创建合同管理运营新模式,为城市提供区域供暖制冷整体方案。紧抓区域性合同能源管理的管理核心和技术核心,是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双赢”价值主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说,中国市场近三年处于缓慢回落期,发展障碍主要在从业层地热能的本质区别,价格的竞争力提升才是真正市场的推动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的秘书长董颖代为讲述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地源热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已在顶峰更求辉煌的历史进程。

国际地热中心主任Dr. Claus Heske讲了在欧洲和德国的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并为大家介绍新的技术和产品。
提问1:刚才讲的两个测试的技术在德国实际应用的情况怎么样? Dr.Claus Heske:这项技术有很多公司已经在使用,摄像机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新,有一些公司有使用,付费就可以可以去找国际地热中心或者是有设备的公司帮助测量。
提问2:在德国做地源热泵的时候,地热不平衡的情况严重吗?在德国的供热系统里,换热系统占整个系统的造价的百分比? Dr.Claus Heske:在德国供热和供冷都使用基本上维持平衡并不困难,不提倡单一使用地源热泵只是供热或者是只是供冷。整个占用的费用要视项目而定,针对具体的工程来讨论。可以给大家一个大概的估算,对于地埋管的系统每米花费是45-70欧元,总花费,比中国高很多。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指出随着地热行业的崛起,技术迅速发展,人才储备增强,资金投入和产品规模日益扩大,但是我国地热行业发展也遇到一些阻碍,愿景与实际,供给与需求等存在一些矛盾。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理事长方肇洪教授主要介绍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他说地源热泵有几个坏处:成本比较高,需要地以及热量不平衡。经济性问题,方肇洪教授说如果把你的条件告诉我,我大概可以算出来一个孔可以取多少热,剩下的问题就是企业家的问题。
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朱科总结了中国和国外规范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大体的内容比较相近,比较直观就是中国的规范比较薄。最后跟大家说一下国际地源热泵协会大会近期在9月18-2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田廷山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说今天这个会议的信息量非常大,这里头我们可以感觉到有几点需要跟大家分享。第一点,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第二点,我们的市场是非常广大的。第三点我们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实实在在的。这里头有行政方面的东西,也有法律法规的标准方面的差距,也有我们方法技术上面的,更有我们实际经验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