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学张泉教授:我国集中制冷正处于增长趋势
发布时间:
2023-08-31 10:55
来源:
本文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科技日报、地热加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经历了持续高温天气。随着夏季高温现象愈发普遍、高温天气逐渐向春秋两季伸展现象越发明显,空调已成为室内降温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除了家用空调,近年来一种新的降温方式——区域集中供冷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据了解,深圳、三亚、济南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建立集中供冷站点和相应的配送管线,将供冷的冷水或冷风传送到各个建筑物,以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前不久,湖北武汉也宣布,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将成为武汉首个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泉对记者表示,我国集中制冷正处于增长趋势。随着中国城市的持续快速扩张,大型商业建筑、购物中心、酒店和工业设施、冷链物流以及民用建筑等对集中制冷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据张泉介绍,集中式供冷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灵活协同运行主机与蓄冷装置;与此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升,用户投资和运行费用被降低。
在三亚的海棠湾区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截至目前,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的总签约供冷面积已经达到3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建成满负荷运行之后,供冷面积可达到35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约2.8万吨等价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张泉认为,相比单独的小型空调机组,集中制冷系统需要专业化运维,但是系统相对更加节能。集中制冷利用规模化、运行优化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来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术,主机与蓄冷装置协同运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运行费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独立设置,从而降低噪音对建筑用户的影响。集中式制冷系统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并节约初始投资。
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及西南区域总经理代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常见的集中供冷形式还包括地源热泵,主要利用浅层地热能开展工作。代诺表示,集中供冷的投资成本约比传统空调高出20%,但建成后的运维成本会大大降低。同一个项目,如果使用传统制冷设备,一个月假设需要10万度电,而使用地热能可能只需6万~7万度电就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尽管前期投资较高,但在使用3~5年后,多出来的投资成本就能够收回。
张泉告诉记者,建立集中制冷系统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包括制冷机组和配送网等基础设施。张泉提到,集中制冷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维修困难,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中断多个区域或建筑物的冷却,特别是对于依赖连续冷却的行业,如数据中心、医院、食品储存和制药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需要能源集中供应,其特性是受众的面积越大,成本的分摊会越低,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规模。如果用户对集中供冷不习惯或者使用不充分,运营商就难以维持运营,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集中供冷的应用还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例如政府办公楼、医院、酒店、商场和写字楼等由于几乎每天都需要供冷或供热服务,使用率就会比较高。而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集中供冷并非刚需,由于使用时长和频次不稳定,较低的使用率可能会导致运营商难以维持日常运转,目前来看,投资并不划算。
对于集中供冷行业的发展,张泉认为,应该加大对低碳高效集中式制冷系统的研发,包括构建集中制冷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系统,并开发智能控制策略来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和成本,开发先进故障预测和诊断技术降低运维难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管网进行建筑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冷热协同,提升能效。
代诺认为,推广集中供冷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他说,集中供冷项目通常属于重资产型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需要8~10年,而新的项目开发又在逐年增加中,因此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资金压力很大。
据了解,由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总冠名的“第八届中国(湖北)地热高质量发展峰会”将于8月29日在武汉开幕,大会将围绕夏热冬冷地区地热产业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地源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及实践应用;江、河、湖等地表水水源热泵及“地热+”综合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注:本文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科技日报、地热加
上一页
上一页